中国科大国金院副院长翁清雄教授在EMBA25级开学典礼上的致辞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浏览次数:10
尊敬的各位老师、亲爱的EMBA 新同学们:
大家上午好!
今天,我们齐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承载着国家使命与科学荣光的校园,共同开启EMBA 学习的新征程。站在这里,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当我们每天翻开财经新闻,看到行业政策的调整、技术革命的冲击、全球市场的波动时,在座的每一位企业家、管理者,是否都曾和我一样,在深夜里思考一个核心命题 ——我们的企业,到底该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浪潮中,找到稳稳的前行方向?
是坚守深耕多年的传统业务,在技术迭代中焕发新生?还是勇敢跨界,投身那些代表未来趋势的新兴赛道?这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,而是我们每一位创业者、掌舵者必须面对的 “十字路口”。相信大家都见过这样的景象:十年前,有些企业还是行业里的 “明星”,产品供不应求、门店遍布全国;可十年后,却在市场的洗牌中悄然退场,再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。有些企业家,在一次危机冲击下就一蹶不振,从此淡出商业舞台;但也有另一些人,就像在风浪中掌舵的船长,总能敏锐捕捉风向变化,在变局中找到新机遇,让企业穿越周期、屹立不倒。
而今天,我们能坐进科大EMBA 的课堂,本身就证明了一件事:我们都曾在企业经营的战场上交出过引以为傲的答卷。或许你带领团队攻克过技术难关,让产品打破国外垄断;或许你在行业寒冬中逆势扩张,让企业实现弯道超车;或许你用创新模式重构了产业链,为行业注入新活力。但我们之所以选择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,回到校园学习,正是因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:商业世界的竞争,早已不是 “经验主义” 的较量,而是 “持续进化能力” 的比拼。我们来到科大,就是要为自己 “充电赋能”,掌握洞察趋势、引领方向、抵御风险的真本领,让自己从 “优秀的经营者”,成长为 “卓越的领航者”。
那么,在科大的学习旅程中,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?学校的校训 “红专并进,理实交融”,早已为我们指明了路径。
先说说 “红”。这里的 “红”,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实实在在的方向感、初心感,是我们作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。科大从诞生之日起,就带着 “为国育才、为国铸器” 的基因 ——1958 年,为服务 “两弹一星” 国家战略,中国科大应运而生。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,9 位建校元勋荣获 “两弹一星” 功勋奖章,他们用一生诠释了 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” 的真谛。就像钱学森先生,当年他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,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,面对一穷二白的科研环境,从零开始搭建航天事业的根基。他图什么?图的不是个人的名与利,而是 “让中国不再受列强欺负” 的家国情怀。
对我们EMBA 学员来说,“红” 就是要跳出 “只算商业账” 的局限,多算 “社会账”“长远账”。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为盈利的商人,而是有担当的企业家 —— 是当疫情来临时,能第一时间组织物资支援一线的企业家;是当行业面临转型时,能带头投入研发、推动产业升级的企业家;是当乡村需要振兴时,能带着技术和资源下沉基层的企业家。这种使命感,不是靠书本就能学会的,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体悟,在实践中践行:课堂上,多思考 “我的企业能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”;经营中,多问自己 “我的决策是否经得起时间和良心的检验”。
再谈谈 “专”。“专” 是专业的沉淀,是领域的引领,更是为企业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。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,“什么都懂一点,什么都不精通” 的时代早已过去。无论是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,还是新能源、数字经济,每个领域的技术迭代都在加速,只有深耕细分赛道,成为 “行业里的专家”,才能掌握话语权。就像科大的科研团队,在量子信息、核聚变等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,最终突破 “卡脖子” 技术,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。
对我们来说,“专” 就是要在学习中找准自己的 “核心赛道”:如果你的企业在制造业,就深入研究工业互联网、智能制造的落地路径;如果你的企业在服务业,就聚焦数字化转型、用户体验升级的方法。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、案例分析,再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,把 “专业知识” 转化为 “解决问题的方案”,让自己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 “技术派”“实力派”。
而 “红专并进”,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导向 —— 让我们把 “个人理想” 与 “社会发展” 同频,把 “企业目标” 与 “国家需求” 共振。当我们的企业能为国家创造核心技术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、为员工带来幸福生活时,这样的成功才更有意义,这样的企业才更有生命力。
校训的另一半 “理实交融”,则告诉我们该如何学习 ——既要读万卷书,更要行万里路。管理学有个经典观点: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法则”。这不是说管理知识没用,恰恰说明管理是一门 “实践的艺术”。就像同样的 “数字化转型”,在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制造业中的落地方法截然不同;同样的 “人才激励机制”,在初创公司和上市公司里的设计逻辑也大相径庭。
在科大的课堂上,我们会学习前沿的管理理论、经典的商业案例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学会 “举一反三”“因地制宜”。比如,老师讲完 “组织变革” 的理论后,我们要结合自己企业的组织架构、员工状态,思考 “我的企业该如何调整才能激发活力”;同学分享完 “市场开拓” 的经验后,我们要分析 “他的方法是否适合我的行业,该如何优化适配”。只有让理论知识 “落地” 到企业实践中,在 “学习 — 实践 — 反思 — 再学习” 的循环中沉淀认知,我们才能真正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,变成推动企业发展的 “真功夫”。反之,如果只是生搬硬套课本知识,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,反而可能让经营陷入困境,这正是我们要避免的 “纸上谈兵”。
同学们,两三年的EMBA 学习时光,在人生的长河中或许不算长,但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来说,却可能是 “弯道超车” 的关键时期。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会一起在课堂上激烈讨论,在案例分析中碰撞思想,在企业参访中开阔眼界,更会在彼此的交流中收获珍贵的友谊。我希望大家能珍惜这段时光:放下 “老板”“总经理” 的身份,以 “学生” 的心态虚心求教;平衡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,不让忙碌成为 “缺席” 的借口;多和老师交流困惑,多和同学分享经验,让这段学习旅程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我相信,当几年后我们再次相聚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,回望在科大的日子时,我们能骄傲地说:“在这里,我不仅学到了知识,更找到了方向;不仅提升了能力,更坚定了使命。” 那时的我们,将带着在科大收获的智慧与力量,带领企业在商业浪潮中乘风破浪,为国家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 “科大EMBA 力量”!
最后,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,祝愿各位同学学有所成、未来可期!
谢谢大家!